斯雄《中都城记》

 2019-04-17 16:24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 橙子

  《文汇报》4月13日B9版、4月16日A21版

  中都城记

  斯雄

  最近几年,跑安徽凤阳特别多。每次去,都是一头扎进小岗村。

  小岗村1978年率先实行“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开启中国改革的先河,被称作“中国改革第一村”,世人瞩目。这让小岗村连同凤阳县火了起来,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红红火火。

  每每说到这些,都会提到那句著名的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新旧、前后对比强烈,确实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好日子的来之不易。

  可能是我这个人喜欢瞎琢磨吧,总觉得这段从清代就流传甚广的花鼓词后两句,让人有些费解。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按说出了皇帝,龙兴之地,受天高地厚之恩,老百姓的日子应该很好过才是,怎么反倒“十年倒有九年荒”呢?道理上似乎有些说不通。

  请教凤阳当地人,却言人人殊,莫衷一是,让我一直难以释怀。

  凤阳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以侵蚀剥蚀山、丘陵为主,山丘麓部为起伏岗地、中部为微波起伏的河流阶地和岗地,北部为坦荡的冲积平原。凤阳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并不优越,确是实情,但这跟“朱皇帝”扯不上关系。

明中都城午门遗址 (王悦 摄)

  有一天,在小岗村忙完手头的活儿,陪同的县委领导建议我去看一下大明中都城遗址。我对此完全没有概念,未置可否。

  “这里虽是一座‘废都’,却是北京城的蓝本。你从北京来,看了肯定会有感觉的。”主人一片盛情。

  车行至县城西北隅,眼前一截残存的城墙和破败的城门,突兀地展现在眼前。

  “明朝初年,曾经定都凤阳,建大明中都城。这里是明中都皇城午门。”凤阳县博物馆副馆长袁媛说,“皇城当时是明中都城的内城,也就是宫城、紫禁城,相当于北京故宫。”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迁入吴王新宫。但在哪里建都,游移不定,先后考虑过应天、汴梁(今河南开封)、元大都(今北京)、关中等处。至洪武二年八月,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朱元璋再次会议群臣,提出临濠(今凤阳)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欲以为中都。群臣皆称善。于是九月正式下诏,在家乡临濠建都,“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

明中都城遗址(凤阳县博物馆提供)

  朱元璋对营建新都城提出了很高的标准,不仅要求雄伟宏壮,还要求尽量华丽,能够真正展现开国帝都堂皇气派。他在《龙兴寺碑》中说,“洪武初,欲以(凤凰)山前为京师,定鼎是方,令天下名材至斯。”从各地征调匠工、军士、民夫、罪犯近百万人,全国的“百工技艺”都集中到这里来。强制移民,最大的一次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徙江南民十四万实中都”。建筑墙体用的城砖,从仅发现的砖铭已知,主要由长江中下游22个府71个州县的工匠和中都等卫所军士烧造。砌筑时,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做浆料,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熔铸,以达到永固。

  中都城午门的正门,由南往北远看,有三券门洞,近看左右两边还有两券掖门,所谓“明三暗五”,与北京故宫午门完全一致。午门三券门洞两侧及城楼四周基部,均为白玉石须弥座,其束腰部分连续不断地镶嵌著精致的浮雕。须弥座通高1.61米,浮雕高32厘米,长度不等,浮雕深度3至5厘米。

中都城午门须弥座上浮雕(凤阳县博物馆提供)

  袁媛指着白玉石须弥座上的龙、凤、云朵等浮雕说,南京明故宫午门的青石须弥座上只饰有少量花饰,高30厘米,深度只有1厘米左右,其余均为光面石头。北京故宫午门石墙基上的石雕图案、尺寸和南京午门差不多,完全没有中都城那样的精雕细琢,尺寸也小了。

  中都城所有殿坛木构建筑涂绘彩画,“穷多侈丽”。石构建筑雕饰奇巧,宫阙御道踏级文用九龙、四凤、云朵,丹陛前御道文用龙、凤、海马、云朵,宫殿石础“规方一丈厚二尺,中凹受柱车轮圆。双龙五凤杂云气,匠巧一一穷雕镌”。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中都城宫殿蟠龙石础,270厘米见方,面积7.3平方米,相比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金銮柱石础,160厘米见方,面积2.5平方米,只有中都城蟠龙石础的三分之一。

CopyRight(C)2019 中国汽车导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6022599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中国汽车导报网观点|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
中国汽车导报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