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迟到的船票与尘埃落定的全球5G竞争格局

 2019-04-19 17:25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 橙子

几天前, 49 岁的蒂姆·库克迎来了自己的首部传记,传记作者利安德·卡尼对这位苹果公司的掌舵者评价颇高,他起的书名是《蒂姆·库克:将苹果带入下一阶段的天才》。不过略显尴尬的是,传记刚刚问世就招致了来自华尔街的无情嘲讽,“这个不输于乔布斯的天才看起来正在焦头烂额呢。”

库克确实有点焦头烂额。在最新一季财报中,苹果公司遭遇了iPhone诞生以来的首次销量下滑,他不得不对苹果产品进行史无前例的大降价。库克还顺便开除了主管苹果零售部门的高级副总裁安吉拉·阿伦茨,这位曾经的巴宝莉CEO在加入苹果后一直想把iPhone卖成奢侈品。更严重的是,与高通的专利纠纷,似乎正在让库克领导的苹果错失5G时代的入场券。

不过事情在美国东部时间 4 月 16 日下午有了转机,苹果和高通通过官网同时宣布,两家公司已经达成协议,放弃在全球层面的所有法律诉讼。

苹果与高通的和解让外界颇感意外,因为这场白热化的专利大战在此前并没有任何缓和的迹象。就在和解前一天,苹果及其盟友与高通的专利侵权诉讼刚在圣迭戈启动陪审团审判,苹果指控高通从事非法专利授权行为,并寻求高达 270 亿美元的损害赔偿。而高通则声称,苹果迫使其长期合作伙伴放弃支付部分专利使用费,并索要高达 150 亿美元的欠款。

尽管剑拔弩张的苹果和高通表面上都没有丝毫让步的想法,但是双方都明白,和解才是最佳选择。对于高通来说,和解意味着其赖以生存的专利授权业务将得到全面恢复,而苹果也能在和解中获得一张通往5G时代的船票。尽管这张船票已经迟到,但是苹果的登船还是让全球5G手机的竞争格局终于尘埃落定。

双输的专利大战

自 2011 年在iPhone 4S中引入高通的基带芯片开始,苹果和高通合作多年。高通为苹果提供iPhone和iPad基带芯片及专利技术,苹果则为高通带来相应的基带芯片销售和专利授权许可收入。但是随着合作的深入,苹果对高通芯片的价格和要求任何使用其芯片的公司也要支付专利许可费感到不满。

长达六年的蜜月期后,双方的矛盾在 2017 年 1 月 20 日公开化:苹果公司向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联邦法院提起诉讼高通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滥征专利使用费,要求高通支付已承诺退还给苹果的 10 亿美元专利使用费。

此后两年,苹果和高通围绕专利的诉讼大战在世界各地进行。苹果相继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以及美国多地法院发起针对高通的反垄断诉讼,作为反击,高通相继在美国、中国、德国等全球多地法院以专利侵权为由发起针对苹果的专利侵权诉讼。

截止和解之前,苹果对高通的反垄断诉讼均未成功,而高通对苹果的专利诉讼则几乎全部获胜。 2018 年 12 月,高通先后在中国福州和德国慕尼黑赢得了对侵权专利iPhone产品的销售禁令诉讼;今年 3 月 16 日,美国加州南区联邦地方法院的陪审团认定苹果侵犯了高通的几项专利,并判决苹果赔偿高通 3100 万美元。

不过赢了官司的高通并没能高兴起来。一方面,苹果对高通的反垄断诉讼还在继续,一旦有司法机构认同苹果的诉讼请求,高通随时可能面临巨额罚款;另一方面,相比于对苹果影响十分有限的销售禁令和少量赔偿,双方关系的完全恶化已经开始动摇高通的芯片销售加专利授权的业务模式。

从 2016 年开始,苹果开始弃用高通的基带芯片选择英特尔,并在 2018 年的新款iPhone Xs/ Xs Max/SE系列三款新机型中完全停止使用高通的基带芯片。苹果还在双方的诉讼大战期间推迟了向高通支付专利授权费用,仅苹果专利授权费一项收入,高通每年的损失就高达数十亿美元。而且据彭博社报道,苹果不仅自己暂停支付高通专利费,还要求富士康等供应商不要向高通支付专利费。

高通因为苹果解除基带芯片采购和拒绝支付专利费损失惨重,自从与苹果的争端开始以来,其股价一直承压。

不过苹果与英特尔的合作并不顺利,后者作为个人电脑芯片时代的引领者,到了移动芯片领域却似乎永远是苦苦挣扎的角色。自从在iPhone7 上开始使用英特尔提供的调制解调器芯片开始,信号问题就成了部分苹果手机的软肋,完全采用英特尔基带芯片的iPhone Xs/ Xs Max/SE系列手机更是因为信号差而饱受诟病,这甚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苹果自身的品牌形象。

为了远离高通,苹果在4G时代似乎愿意忍受信号欠佳的英特尔,但到了5G时代,英特尔的研发速度已经让苹果彻底失去了耐心。在苹果为追赶5G手机上市的时候,英特尔方面表示,其5G基带芯片要到 2020 年才能出现在手机上。

CopyRight(C)2019 中国汽车导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6022599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中国汽车导报网观点|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
中国汽车导报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