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21日,聚力乡村教育振兴——2019年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近年来首个聚焦于乡村教育的大规模、高规格的综合性会议。本届年会吸引了来自三区三州等17个省份数十名乡村学校教师代表,学术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界、社会组织的代表500余人共同参与,围绕“聚力乡村教育振兴”这一主题,共同思考我国在精准扶贫、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前景,评估我国乡村教育的主要政策成效和实践领域成就,识别并揭示乡村教育存在的真问题,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探索推动乡村教育未来发展与振兴的路径。
开幕主旨论坛由上海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创始成员尹后庆和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主持。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顾问、中国教育创新“20+”论坛创始成员/轮值主席谈松华发表了开幕致辞,他建议乡村教育振兴应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以创新思维构建有利于乡村教育振兴的社会环境,使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于教育提供的智力和文化支撑,乡村教育振兴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形成相得益彰的互动机制。二是以创新的精神开拓乡村教育振兴之路,中国乡村教育的地域差距明显,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动态调整乡村学校布局、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乡村教育、形成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三是以创新方略积极研究和总结国内外动员社会组织和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扩大乡村教育的优质资源,凝聚社会合力,完善共同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动力机制。
大会于4月20日和4月21日分别安排了两场大会主旨发言,共邀请10位演讲嘉宾进行了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经济学院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原副部长刘守英发表了题为《农民的流向与乡村教育的路向》的大会主旨发言。刘守英认为重新调整和融合城乡关系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条件。一定要在打通城乡背景和承认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的基本规律的前提来讨论乡村振兴和乡村的教育问题。当前农民工回流的意愿不高,回流的人群中目的地是县城和城镇地区而非农村。当前农民的教育回报率不高,阻碍了他们的受教育意愿。乡村振兴依赖于人才振兴,人才振兴依赖于教育振兴。农业的转型和农民教育,是整个中国农业面临的一场大革命。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产业不断融合的情况下,农业产业的转型为整个农民教育带来机会。乡村振兴需要在整个城乡背景下考虑,重新调整和融合城乡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农村人才和农村教育的振兴。
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前校长林建华在大会致辞中,以高等教育为例,分享了他对我国教育问题的思考。他认为,面向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对比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状况,中国高等教育在区域上明显不均衡,整体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我们只有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不仅是政府的积极性,不仅是政府的资源、政府的财政,同时也要调动起社会力量,要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去努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总供给,只有在总的供给上解决问题了,我们才能够真正有助于解决中国现在面临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的问题。
会议邀请了在乡村教育问题上有丰富经验和国际影响力的两位乡村教育专家来分享国际视野下的乡村教育振兴问题的经验和思考。美国乔治城大学客座教授、世界银行全球教育实践局前副局长Eduardo Velez认为,对于教育模式的创新,更多的是教育理念的创新。除了教育模式的创新外,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利用技术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本次会议的特邀嘉宾Vicky Colbert是新学校基金会创办人兼理事长、哥伦比亚教育部前副部长。她开创的“新学校”模式,在哥伦比亚、巴西、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印度等17个拉美和亚洲国家得到推广,并于2017年获得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一丹奖”。Vicky Colbert表示,世界各国的乡村教育都存在着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乡村的孩子没有办法享受城市同样的教育条件。中国的乡村教育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进步,因此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孩子具备面临二十一世纪挑战的技能,更好地对乡村学生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