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来临。“全民阅读”在中国走过13年。13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围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旨在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以浙江为例,根据《2018浙江省居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2018年全省居民阅读总指数为71.79点。其中,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5.1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64本,总共为8.8本书,均高于全国水平。
尽管生活繁琐、忙碌依旧,但你从未忘记书中精彩的世界。你有时会使用读书小程序,打卡报到、组队学习,偶尔还会加入一些读书社团,但你不再轻易翻开一本书,原因有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你实在不知道该挑选哪一本来看。更进一步地讲,你不清楚哪本值得抽出时间来读。毫无疑问,坚持读好书会给予你明确的答案。
读好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华民族是有着乐于读书、长于读书优良传统的民族,从古至今,许多杰出人物都借助读书这一载体来体会生活、淬炼人生。在南宋时期陈鹄所写的《耆旧续闻》提及一段轶事。有客拜见苏轼,正巧苏轼在抄《汉书》,来人说:“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也?”苏轼说:“某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大意是:个人读《汉书》已抄了三次,最初一段事是抄三个字为标题,后来是两字,现在只写一个字。来人不解,苏轼请他挑一个字来测试。来人照做,苏轼应声背诵相应段落的数百字,“无一字差缺”。来人于是叹服,称赞他为“仙才”。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依旧不忘记学习。他为了喜欢看的一本书,可以走30里地到别人那里去借,久而久之,为他的成长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读好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世界读书日等特定时间节点上,更应当时时刻刻活跃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成为像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习以为常、唾手可得的生活必需品。
读好书可以丰富生活内涵。读好书可以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公主被恶龙困在深山,勇士独自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他一本书作为礼物。书籍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于是每到这天,当地女人就会赠送给丈夫或男朋友一本书,男人则回赠一支玫瑰花。读好书对于生活的价值不言而喻。我们每个人既是“全民阅读”的受益者,更是书香社会的建设者,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平时没事情少玩手机,有时间多看好书,让书香滋润人的心灵、丰富生活内涵。像我今年就赢取了读书“锦鲤礼包”,还受邀参加了文成县第八届全民“伯温读书节”开幕式,并在现场推荐一本书,感觉收获颇多。
对现代人而言,某种意义上,理想的生活不仅意味着物质层面的美好,更离不开精神层面的满足。特别是在物质刺激已经很难让人产生新鲜感的时候,经由读书带来的精神激励就更显珍贵。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一本好书,就像结交一位良师益友,在读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在读书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你还在等什么?现在,马上,拿起一本书看看,书里面没准会有让你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