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一次在重要会议中提及“房住不炒”还是很久之前的事,虽然后来我们也能经常看到这个词,但还是被一些因城施策、长效机制等新概念盖过了风头。
再加上这两年的调控确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炒房团和楼王等曾经的楼市高频词汇也逐渐消失匿迹。
这就让很多人对这次重要会议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表示吃惊。
但在诸葛小笙看来这次再次提及房住不炒实乃意料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三个原因。
水还是流向了楼市
在4天前小笙曾发过一篇文章《水悄悄流入楼市,情况比我们想象中的要糟》,里面也提到过一个现象,在央行对水严防死守的情况下,水还是流向了楼市。
据国有六大银行(工商银行(601398)、农业银行(601288)、中国银行(601988)、建设银行(601939)、交通银行(601328)和邮储银行)去年年报显示:
在合计新增的51305.59亿元贷款中,公司类贷款增加14876.08亿元,占比不足三成,投向了个人贷款的是31180.04亿元,占比六成!
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了25338.96亿元,占据全部新增贷款的半壁江山!
这还是在去年各地并未大面积放松限售、利率的情况下产生的数据。
而今年,从一月份到现在,无论是成交面积还是成交价,各地都有所上浮,营造出众所周知的楼市“小阳春”。
尽管从主观来看,这次的小阳春更多的是刚需推动的,但背后所产生的新杠杆及问题也不容忽视。
更何况在很多地方小阳春很可能不仅仅只是小阳春!
因城施策,有的地方并不听话
毫无疑问,因城施策和长效机制比起之前围追截堵的限售、限购要科学得多,从长远来看也是一种主流趋势。
但对于一些有重大利好政策,有需求积压再加上引进大量人才的地方而言,显然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长效机制”的度。
开发商受利益驱使,购房者因市场波动和营销而恐慌,这很容易在短期内抬高房价,让小阳春变为炎炎夏日!以深圳为例:
上述情况虽然只是个例,但是在去年下半年的两次重大会议上都没有再提及“房住不炒”的情况下,大家难免容易误读楼市风向,从而做出误判。
虽然各大媒体已经习惯了用“稳定”“微涨”等词语来进行修饰,但是数据始终不会说谎: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深圳这样的地方很可能不是孤例,很多地方很可能还是在暗戳戳上涨,才造成了最终整体数据的上浮。
因此如今不提“房住不炒”来给楼市降降温,日后收拾残局只会更麻烦。
开发商又有钱了!
在前两年地产调控期间,各地产巨头纷纷开始布局转型之路,万达在卖项目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而中小开发商在资本寒冬面前更是哀鸿遍野。
不过这一现状在最近有了明显的改变,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经济解读中提到:
金融业作为经济血脉,随着资本市场的回暖,一季度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7.0%,增速比上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回暖”这几个字很值得推敲,毕竟资本对楼市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们来看一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资本市场稍有回暖,开发商投资增速就迅速攀升,而不仅投资增速有所增加,开发商的账面数字也在增加。
1-3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38948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比1-2月份提高3.8个百分点。
其中,国内贷款7134亿元,增长2.5%;利用外资33亿元,增长1.1倍!自筹资金11795亿元,增长3.0%!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图表中迅速攀升的投资增速和资金到位情况无不显示出——开发商又有钱了!
作为房产产业链的生产者,也是楼市体系中搅弄风云最厉害的角色,他们的一举一动对楼市都有着巨大影响,而有了钱更是如虎添翼。
这次的“房住不炒”,很显然在警示投资者的同时,也在对房企敲山震虎,毕竟,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的调控,谁也不会甘心它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