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追梦,带您探秘远望号船队

 2019-05-02 19:11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 橙子

  1999年扬子晚报特派记者冯海青(中)首次跟随远望号出海采访,2010年特派记者焦哲(右)再次登上“远望”,2012年特派记者裴睿(左)跟随远望3号船“追星”。

  在中国航天一次次创造奇迹,刷新太空中国高度的同时,有一支队伍始终在深蓝远海牵舟牧星、保驾护航。截至目前,他们已累计在海上作业13000余天,安全航行260余万海里,圆满完成178次卫星海上测控任务,取得海上测控100%成功,这就是被称赞为“天涯追踪、誉满神州”的远望号船队。作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晚报都市报,扬子晚报也与远望号结下了不解之缘,20年来,先后曾派出3位记者跟随远望号船蹈海探天。

  通讯员 金建国 高超 黄杰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裴睿

  远望号就是移动的海上科学城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决策:发展远程运载火箭和地球同步卫星。“研制中国自己的航天远洋测量船”方案正式提上日程。1979年底,以毛泽东手书叶剑英的七律诗《远望》命名的远望1号、2号船先后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从此,我国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4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建造了远望3号船、改装原向阳红十号为远望4号船。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等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第三代测量船远望5号、6号船先后建成并交付使用。与“前辈们”相比,远望5号和6号船数字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明显提高。2016年7月12日,我国航天远洋测控事业发展迎来新机遇,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我国最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7号正式入列。

  从远望1号到远望7号,“远望”号船队的每一艘船上都装备有完善的导航设备和精密的测量系统,可以精确地测量船位,保证对火箭、卫星、飞船等精确测量,因此远望号船队又被誉为移动的“海上科学城”,担负着我国卫星、航天器等海上测控任务。

  他们是一群“看星星”的“追星族”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卫星以及飞行器的测控任务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远望号船相继在大洋深处、万里之遥,助推航天事业腾飞,见证海上测控事业蓬勃发展。从远望1号船到远望7号船,一代代远望人在“远望精神”的指引下,开创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航天远洋测控之路。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3月10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发射;4月20日,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2019年,我国航天全年发射次数将超30次,远望号船队要参与其中绝大部分任务,海上作业预计超700天,新时代远望人将继续劈波斩浪,征战在金色航程上!

  远望号的工作人员喜欢称自己是“追星族”,这与他们的工作性质不无关系——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控制航天器的运行并保证它功能正常。目前,我国已建成包括北京、西安、酒泉测控中心、多个地面测量站及海上测量船队在内的功能完善的测控系统。可以说远望号代表的就是我国的海上测控事业,远望号船队已经成为我国航天测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子晚报与远望号船队的不解之缘

  作为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晚报都市报,从1999年开始,扬子晚报就与远望号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冯海青作为扬子晚报文化部记者,跟随刚刚退出海上测控序列的远望2号船远征太平洋,出色地完成了神舟一号飞船海上测控任务的采访报道。神舟一号测控任务的成功,令每一个远望人都为之欢欣鼓舞,远望号也因此享誉世界。

  2010年,远望6号船在圆满完成嫦娥二号等海上测控任务后,安全返回祖国,创造了我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3项纪录:出海时间最长(142天),单次出海执行任务最多(5次),单次出海航程最远(3万多海里)。跟随远望6号采访的扬子晚报特派记者焦哲,也创下了本报特派记者在外采访持续时间最长的纪录。

  2012年,扬子晚报特派记者裴睿跟随远望3号航天测量船远赴太平洋,远望3号肩负我国航天史上首次载人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海上测控任务。经过74天的劈波斩浪,远望3号船两次跨越了东西、南北半球,总航程17000多海里,成功地完成使命。在这74天的远洋航行中,扬子晚报特派记者和“远望人”生活、工作在一起,记录下了他们蹈海探天,战风斗浪的精神,被远望3号船授予“荣誉船员”称号。

  扫码看视频

  金雨希 杨恒国 朱信智 摄影/摄像

CopyRight(C)2019 中国汽车导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6022599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中国汽车导报网观点|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
中国汽车导报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