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把墨水当红糖蘸的他吗?百年前,是什么令他做出了推动历史的选择?

 2019-05-03 08:17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 橙子

不久前,你在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留言册上写过这样的话:“为先驱们在历史中的选择而震撼,但彼时彼刻,是什么令他们做出了推动历史的选择?”你不清楚,这段历史是否可以给当下的年轻人做出指引,毕竟,流血牺牲离你好像太遥远。

短短几行字,却令人挥之不去。这疑惑不仅是你一个人的,在你之后,有不少人在这段话下面,一样打出了问号。

在纪念馆里日子久了,似乎每个展品、每个历史人物都会蒙上时间的尘埃。但掀开“以史为鉴、以史明智”的幕帘,那些故事,总是鲜活生动。

浙江义乌

因为“小商品交易”闻名于世。

从热闹的市区驱车15公里

就能来到一个叫做

分水塘的山坳里的小村庄。

百年前的那个4月,

一个影响中国未来的年轻人

从这里出发了。

这位身材瘦削、脸色黝黑的年轻人,

兴冲冲穿起长衫,

拎着小皮箱,快步翻山,

目的地是——1920年的上海。

他就是29岁的陈望道,

此次来沪,是因为《星期评论》编辑部

邀请他担任编辑。

两个月前,

他回到老家义乌过春节,

躲进僻静的柴房,

着手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巨著

《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

中共早期活动家、新文化运动先驱、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陈望道,翻译了中国第一篇《共产党宣言》,从而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能够直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920年,

陈望道携带《共产党宣言》英译本和日译本

秘密回到了家乡义乌分水塘村,

他选择了僻静的柴房作为工作室。

浙南山区的春天,

夜里依然寒气袭人。

陈望道毫不介意,

聚精会神斟词酌句。

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就这样在柴房中诞生,

对于正酝酿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来说,

真是一场及时雨!

作为这本书中译本的第一位翻译者,

29岁的陈望道,

他是怎么做出的选择?

我只能说,

他是被历史选中的。

1919年6月,

《星期评论》在沪创刊,

编辑部将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文提上日程。

翻译《共产党宣言》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了解马克思主义、外语好、精通语言修辞,

满足这些条件的人屈指可数,

陈望道正是其中之一。

在此之前,

陈望道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担任语文教员,

是校园里最锐意的革新者之一,

却引发当局粗暴阻止,

最终爆发轰动全国的“一师风潮”。

陈望道怒而辞职,

不断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表达观点……

那时的他,

就已经被历史的聚光灯笼罩。

他谈真理:

“适应时代的,才可以叫做真理;所以我们主张适应时代的知识和道德的人,不过是服从真理。”

他谈青年:

“我以为青年做人,绝不可存在一种懦怯的心理,因为一些些儿风吹草动,就裹足不前;仍旧应该图谋发展的。”

年轻人,

在那些风云激荡的岁月中,这些历史长河中的人,他们做出的所谓历史性选择,无非是为信仰尽其所能,倾其所学。这一点,对于身处和平年代的你,一样适用。只要激情澎湃地投入去做,你就能品尝奋斗的甜蜜。

最后想和你说一点题外话。望道先生据说还练过武当拳术,轻轻一跃,便可跳过一两张八仙桌。

CopyRight(C)2019 中国汽车导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6022599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中国汽车导报网观点|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
中国汽车导报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