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牌火箭”是怎样炼成的
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点火发射。史啸 摄
2019年4月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北斗三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刻,长征三号甲(简称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100”,并由此成为我国首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一系列运载火箭。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岑拯介绍,其几乎包揽了我国绝大多数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是我国目前高轨道上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金牌火箭”系列。
起点非凡,书写“金字招牌”
作为我国主力高轨道运载火箭,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由长三甲、长三乙和长三丙三种低温液体运载火箭组成),承担着发射北斗导航卫星、月球探测器和通信卫星等重要任务。自1994年2月8日长三甲运载火箭首飞以来,这一系列运载火箭始终奋战在国家重大航天任务一线。截至目前,北斗工程从一期到三期,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全部由其实施发射,共将48颗北斗导航卫星、4颗嫦娥探测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为什么这一系列运载火箭能有如此长期、稳定、可靠的表现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龙乐豪介绍,这正是因为在设计之初就坚持了国际一流的标准。
为使这一系列运载火箭的总体技术性能达到一流,设计人员在继承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熟技术的同时,在设计中采用了超过60%的新技术。其中重要项目共108项,重要技术创新项目22项,重大关键技术项目4项,使这一系列运载火箭真正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跻身海外,练就“国际范儿”
1985年10月,我国宣布长征火箭投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当时国际市场上最为活跃、需求最大的是能发射高轨道的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火箭,而我国能够发射这种卫星的只有长征三号火箭。它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最大也只有1.5吨,在国际市场上缺少竞争力。
我国改革开放国家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火箭发射服务跨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紧跟国内外市场需求,将发射外国的重型商业卫星作为我国大型运载火箭研制的牵引力,为长三乙运载火箭的诞生提供了“新动能”。
龙乐豪院士说:“长三乙运载火箭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可以说是长征火箭走向国际市场的硕果。”
按照长三甲系列化研制的思路,长三乙是三级大型液体捆绑式高轨道重型运载火箭,是我国当时运载能力最强、技术最先进、构成最复杂的运载火箭,可满足当时国内外发射通信卫星的需要。
1992年,在长三甲运载火箭尚未首飞、长三乙运载火箭国家尚未立项的情况下,技术团队携带长三乙运载火箭的设计图纸,奔走于美欧航天大国游说。努力终得回报:国际通信卫星组织与之签订了发射服务合同,决定用中国的长三乙运载火箭于1995年底前后,将美国制造的卫星发射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他们用同样的方式签订了多个发射美国、欧洲卫星的合同,从而牵引长三乙运载火箭在不到3年时间内完成国家立项。
伴随改革开放,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在用中国火箭技术服务世界的同时,也在国际合作中不断提升长三甲系列“金牌火箭”的综合性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在接口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与国际卫星的兼容性,实现了与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制造的卫星完全兼容,在发射、服务、技术等方面能够满足国内外用户的需求。同时,依靠火箭可靠性高、履约能力强等优势,在国际发射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已先后承担16次国际商业发射任务,为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射卫星,全部取得圆满成功。
当前,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正借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积极拓展航天应用领域,探索从航天制造、发射、地面到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面向全球提供发射服务、整星出口、技术转让与培训、地面站建设等商业航天一揽子解决方案,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形象,在国际商业航天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
需求牵引,打造“生命工程”
随着中国探月工程和北斗导航工程的立项研制,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迎来了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