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发掘到文物修复,最终呈现在博物馆里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为寻找答案,“五一”国际劳动节前,记者走近第22届江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奖集体、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团队。
打开照灯,铺好黑卡纸,捧上铜盆,架起比例尺,端着相机按下快门……团队成员熊峰正用镜头对着大体型铜盆,定格它被修复前的斑驳模样。
这是文物修复工作的流程之一。看似简单的拍照存档,遇上文物修复密集期,也变成繁琐的活。趣味自在其中。“干活要沉得下心。文物修复要根据它本身的纹路、形态、特色来。”这种未知的神秘感,激活了熊峰的工作热情,也带来不少考验。对此,熊峰再清楚不过,一件中型铜壶,两三人的小组要花几个月才能完成修复。一年有七成时间在工地,这是团队的常态。
团队里不乏“80后”“90后”。“就拿吴琴来说,2015年刚来报到的时候,就直接进入工作状态,参与了考古现场的发掘,业务娴熟得很。” 说起团队里的女队员,文保组负责人管理直竖大拇指。
考古既是辛苦活,也是技术活。这支充满活力、年轻的团队不仅虚心向国内文保领域的专家求教、学习,还积极尝试在工作中引入先进科技手段,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努力提升考古工作的科技含量:利用改良水槽的红外扫描方法,在纯净水中对竹简进行红外扫描,有效避免了竹简因温度升高而卷曲变形;对出土的散碎彩绘盾牌,首创通过塑料牙签与PVC板双向固定的方法完成拼对,极大减少了后期修复的工作量;在出土器物统计过程中,运用电子表格为每件文物建立“身份证”,在电脑中只要输入对应序号便可获得文物摆放位置、尺寸、重量、形态等具体信息……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历练,团队日渐壮大和成熟,每个人都不同程度掌握了针对不同材质文物的提取和保护修复方法。他们并未就此停步。在他们心里,这是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和时间赛跑,和风霜比肩,和残缺说再见,让文物穿越时光,再现光芒,诉说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 (记者 齐美煜 实习生 周 丽)
(责编:毛思远、邱烨)

把握中国消费者喜好 斯威汽车G平
累计同比增长42.41%!斯威汽车如何
i上生活——风光ix5伴你72小时玩转
中国互联网发展给了路虎、陆风纷
上海车展新能源盘点:蔚来小鹏特
丰田章男为清华学子送上这份“见
奔驰蔚来特斯拉领衔,上海车展那
2019上海车展:蔚来ET Preview首亮相
证监会定性“恶意做空” 大股东增持等方案将
北京设定2300万人口上限 通州副中心两年见成
李克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恒丰银行陷多重质疑 逼停员工持股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