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一个很寻常的日子,对于34岁的某部参谋王猛来说却非同寻常,这是一个重生的日子。
与“死神”较量了72个小时后,王猛终于睁开眼睛,看着周围堆满的仪器,身上插满的管子,醒来的他在纸上歪歪斜斜的写上这几个字,“我随行的枪呢?我到终点没有?!”
醒来后的军官
此时躺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肾脏病科重症监护室的王猛并不知道,过去的72个小时,他游走生死边缘,直面生死。而他醒来后写下的第一句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医务人员。
这是一次“战神”与死神的较量。时间追溯到4月24日14时15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东部战区总医院的平静,卫勤部值班员接到急救电话:我部有一名军官疑似中暑,情况危急,正往你院急送,请求支援!
电话那头的是随队保障的军医,他声音急切,原来当天他们正在组织二十公里武装越野训练,行军途中,王猛面色略显苍白,步伐有些慌乱。
“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要不休息一会再走”,看着王猛的训练服湿透了一大片,随行的战友关切询问。“马上就到终点了,不能拖队伍的后腿……”冲过终点线的王猛突然晕厥、高热、意识模糊,生命危在旦夕!战友赶紧把他扶到旁边躺下,闻讯赶来的军医见情况紧急,一边采取冰敷、输液等急救措施,一边迅速将王猛送往附近的东部战区总医院。
急救车上、训练场上,战友们的心揪在了一起,谁也想不到这个在训练场上最刻苦最勤奋的“战神”倒下了。
救援,刻不容缓,战斗,一触即发。此时,东部战区总医院为兵服务救治通道迅速开启,值班人员撂下电话,立即向上级汇报伤情,并迅速紧急联络相关科室,协调转运救治工作。
“要用最好的专家、最好的药物,全力救治伤员!”得知消息后,医院苏皖院长、陶丽俊政委第一时间作出指示,“部队从严从难训练,战友受伤了交给我们,就不能让他流血流汗再流泪!”
多学科联合救治热射病军官
“快、快、快……”20分钟后,当疾驰的救护车到达医院,早已等候在急诊科门口的专家和技术骨干迅速将伤员紧急送进急救室进行抢救。此时王猛的体温已高达40.3℃,呼吸微弱、瞳孔散大,意识不清,呈现昏迷、严重抽搐以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生命垂危。“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心电监护、吸氧、降温、补液……”
夜幕将至,闷热难耐。在这个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场,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保卫战”悄然打响。机关人员和相关科室专家迅速到达现场。全院总动员,抢救工作紧张进行,医院成立了以刘志红院士为组长的多学科救治小组,肾脏病科、急救医学科、呼吸内科、心脏内科、麻醉科、消化内科、血液科等相关科室10余名专家组成,研讨着科学的治疗方案。
经过详细诊断和检查,经专家们会诊,初步确定为“热射病”。热射病源于重度中暑,起病急、发病快,死亡率高达50%以上,特别是发病后的24小时为“黄金抢救期”,直接决定救治质量和康复成效。此时躺在病床上的王猛各项生命体征持续下降,神经系统及肾脏器官等受损,如果抢救不及时,死亡率极高,即使挽救了生命,也有可能留下后遗症。
在外进行学术活动的刘志红院士远程会诊,急救医学科、肾脏ICU、血透室医护人员守在一线,果断进行补液、降温、促醒等一系列急救措施,两个小时后,十个小时过去了,二十个小时过去了,四十个小时过去了,王猛还在昏睡,症状没有丝毫缓解。
“伤员体温突然升高,快上冰毯冰帽进行降温处理。”“伤员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不同程度升高,存在多脏器损伤,快用床旁血滤机进行血液过滤”“伤员存在脑水肿症状,快输入白蛋白……”病房里,医务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他们按照职责分工,针对伤员病情及时对症处理,同时又相互配合,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病房里的气氛异常紧张,生命监测仪器发出的嘀哒声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肾脏病科吕桂兰总护士长成立二十四小时专职护理小组,进行科学精心护理。
刘志红院士为军官诊断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