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5G,人们往往有一种矛盾的心态,觉得它若即若离,忽近忽远。一方面,小到商家广告,大到国际竞争,5G都当仁不让地成为高频词汇。这时,大家觉得5G在舆论上离我们很近。但另一方面,有时又觉得5G离我们还很遥远,谁也不知道它何时能像4G一样,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也不清楚当那一天来临时,我们的生活到底会发生哪些根本性的变化。
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与消费者之间,还隔着一座“应用”的桥。只有通过应用的变化,消费者才能感知到技术的变化。回顾1G 到4G的发展史,这一历程清晰可见:
1G时代是语音时代,人们用的是“大哥大”,手机的功能就是打电话;2G时代是文本时代,捧着诺基亚手机发短信,成为那个年代时尚潮人的典型形象;3G时代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手机可以传递形式更加丰富的信息,微博、微信成为新一代的代表性应用,图片、语音片段开始大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4G时代是视频时代,更快的网速使得在手机上观看高清视频成为家常便饭,抖音、快手以及各类直播平台因而兴起,多人在线对战的手机游戏也得以风靡全球。
移动通信行业的每一个时代,都出现了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能出现的标志性应用,业内人士常称它们为“杀手级应用”(Killer Application)。正是这些无可替代的“杀手级应用”,构成了普通人记忆中技术变迁的坐标。
那么,独属于5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呢?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尚不明显。这就导致5G虽然在底层技术上日渐成熟,却因为可具体应用的场景不多,普通消费者对它缺少直观的感知,从而出现文章开头所说的“忽近忽远”之感。
技术与应用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武侠小说中的内力与外功:缺少深厚的内力,再好的招式也是力道平平的花架子;同理,没有精妙的外家招式配合,再好的内功修为也无法发挥百分之百的威力。可以说,5G的发展已到了内力“小成”而亟需外功的阶段。
具体而言,5G不只是“更快的4G”而已,那充其量只能算“4.5G”。网速快、信号广、延时少是5G内力的三大特点,外功招式的设计,必须将这三大特点发挥到极致才行。而这也是5G应用开发的难点所在。
目前看来,最有可能诞生5G“杀手级应用”的是汽车领域。工信部部长苗圩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表示,车联网或许是5G技术最早的应用。的确,要实现汽车无人驾驶的安全性,前提必须是系统反应灵敏,毕竟车辆在高速行驶状态下,1秒钟的延迟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事故。同时,要实现汽车对路况信息的精确识别,前提是在信号灯、道路以及车辆周边安装大量传感器,车载智能系统快速收集并处理这些信息。在这一场景中,无论是对低延时的要求,还是对信号广的要求,5G技术都可以满足,并且切中肯綮。在车联网领域,5G技术的前景十分光明,但前路依然漫长。
如今,各国政府出于抢占未来科技高地的目的,纷纷重资支持5G技术发展,提前布局。但单靠政府“输血”的发展是不可能持久的,逐利是资本的天性,看不到5G的商业前景,社会资本就很难进入到这一领域。5G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找到自己的“杀手级应用”。惟其如此,5G才能进入市场的自我调节阶段,实现用营收覆盖成本的良性循环。(韩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