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4月23日电(记者苏晓洲、齐中熙)会听、会看、会学、会变,未来的智慧火箭、卫星会越飞越聪明。23日,国际宇航科学院研究中心在长沙举办的“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院士助力创新发展研讨会”上,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发布了旨在推动新一代航天技术发展的“思源”计划蓝皮书。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姜杰等专家,向外界描绘了智能科学技术与航天事业融合的未来蓝图。
“现在的运载火箭,属于‘自动控制火箭’,点火后按照程序设置自动飞行,针对异常状况作出调整的‘自适应能力’比较有限。”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征三号甲系列总师姜杰介绍,未来的火箭、卫星将是“智慧星箭”,它们会变得越来越像人类一样具有“思考指挥行动”的能力,即在异常情况如故障等出现后,具备自适应控制、在线轨迹规划、任务降级处理等能力,以精确入轨、实现任务目的为终极目标,执行任务更加灵活,完成任务更有保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包为民介绍,智能技术与航天的融合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航天工程系统各个关键环节实现智能化,例如控制系统将着力增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任务变化的能力;第二阶段是航天器将具备学习能力,成为会学习、可训练的航天器;第三阶段是航天器将具有“泛化”能力,也就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四阶段是航天器可能会具备演化、进化能力,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马卫华等人介绍,航天领域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变革中,人工智能是新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主要依托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和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建立的航天智能技术创新中心,过去一年在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根据“思源”计划,发展航天智能的技术主线,将主要开发火箭、卫星、探测器的感知与理解、运动与控制、学习与适应、规划与决策、沟通与协同五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