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前赴后继,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奋发图强。
区济文和妻子王彦是一对历经战火洗礼的革命伴侣。他们既是夫妻也是战友,他们相识的起点,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广西成立的学生军。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大批广西将士整装待发,陆续投入到抗日战场。在源源不断补充的队伍里,有一支最为特殊,他们来自广西的各个学校,被称作“广西学生军”。
广西学生军(资料图)
广西学生军共有三届。1936年6月,第一届学生军成立,分赴各县开展抗日救国宣传。1937年10月,第二届学生军成立,约300人的规模,区济文参加的就是这一届。广西学生军的成立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在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1937年12月14日,第二届学生军告别家乡,徒步直奔武汉。
战火肆虐,许多人举家南迁,广西学生军却选择北上,在逃难的人群里“逆行”。虽然广西没有沦陷,但是学生军知道,祖国母亲的胸膛已被撕裂,那哭声已从山海关传到北部湾。
“那个时候说要加强抗战的力量,要坚持抗战到底就必须依靠年轻人。”广西第三届抗日学生军老兵韦纯束之女韦平贤说。
广西学生军一边北上一边进行抗日宣传。在这支特殊的队伍里,有十几名共产党员,他们沿途一路播撒进步思想,很快就将党员从10多人发展到了40多人。党员成为学生军中的一直不可小视的骨干力量。
1937年底,广西学生军到达武汉,当时抗日战争形式已十分严峻:上海沦陷、南京遭遇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济南失守,眼看日军沿津浦线对进,南北夹击,取得徐州,就可直捣武汉。此时宣传抗日主张,增加抗战信心变得十分关键。
次年2月,在武昌蛇山公园抱冰堂,广西学生军里来了一批特别的客人。周恩来、邓颖超、叶剑英、郭沫若等一批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在此登台授课、演讲。
周恩来等人的教导,很快成为了广西学生军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演讲、文字宣传、戏剧、歌咏、美术……学生军把抗日主张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竭尽所能地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第二届广西学生军被迫疏散到湖北省东北部的英山县。之后受战局影响又辗转到达河南、安徽等地,在那里开展抗日宣传斗争,后来一部分并入其它作战单位,另一部分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达皖南加入新四军,区济文、王彦夫妇就是在那一时期相识相爱的。
武汉失守之后,广州也被日军占领。此时广西腹背受敌,形式极其严峻。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应运而生。第三届广西学生军共4269人,是规模最大的一届,也是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最多的一届。
抗战相持阶段,广西和云南承担着一项重要使命——保证中越、中缅国际运输线的安全,当时国际援华抗日物资主要从这里运进来,日军对此觊觎已久。1939年11月15日,日军第五师团在广西钦州龙门港、防城港企沙登陆,24日南宁失守,随后桂南要隘昆仑关被占领。危急之际,15万余兵力直奔昆仑关,在浩浩荡荡的参战队伍里,就有一部分广西学生军。
昆仑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攻打昆仑关上那一年,第三届广西抗日学生军庄炎林18岁。在他的记忆里,广西学生军在前线挖战壕、挖防空洞、运送枪支弹药,抬送看护伤员,奔跑穿梭在密集的枪林弹雨之中。
“我听到炮弹呼呼地打,人都打晕了、震晕了。过了一阵子醒来发现自己还没被打死,但是站在我后面的牛已经血肉横飞。”庄炎林曾回忆道。
1939年12月30日,经过26天苦战,昆仑关三易其手,又被三次夺回,而12名广西学生军成员永远长眠在昆仑关下。(根据红色传奇第一季第七集《战地黄花》整理)
(责编:李敏军、庞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