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了北京独特的文化旅游形象代表之一,尤其是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更是成为大家竞相学习借鉴的对象。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究竟应该如何在旅游中展现文化内涵?如何通过文化表达让旅游变得丰富多彩?又该如何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文化、认同文化、内化文化呢?
文创要以“文”带“创”,以“创”弘“文”
从文化发展的视角看,要合理把握好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颠覆的关系。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故宫在文创产品上的突破受到了外界极大的关注,吸引了无数粉丝。不可否认,故宫文创产品成功将文化融入消费形态中,为文化的价值实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在前,创在后”,没有文化,何来创意?
文创首先是以“文”带“创”,要对文化内涵和意义进行准确地分析,然后才能对文化元素进行符号化表达,表现为我们所熟知的文创产品。另一方面,则要注重以“创”弘“文”,也就是说文创产品不是简单的商品,不能仅仅是外观看起来美观的产品,而是要将产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通过文创产品这个载体更好地传递给游客;让文化作为产品的主体,而非仅仅作为经济价值变现的客体。
从这个角度看,故宫的很多文创产品还有不小的距离,很多时候人们难以将故宫文创产品与故宫的深厚文化联系在一起。
文化传播:“形”的变化不能忽视“神”的本质
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展现文化的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文化的原真性,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市场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不过,文化传播方式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并不只是让皇帝“眨眼”“比剪刀手”卖萌来取悦消费者,也不是一股脑儿的打造“高科技、大制作”的炫彩灯光舞台效果。任何“形”的变化都不能忽视“神”的本质,形神相符始终是文旅融合工作的重要原则,对于故宫文化的表达与传播亦是如此。
故宫积淀了600多年的岁月,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更迭,故宫的“接力者”有义务通过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与真实的历史讲好故事,将传统文化内涵不断传递给游客。
故宫要通过鲜活的文物和故事,以“厚重文化、轻松表达”的思路,让游客真切感受到丰厚的文化积淀。而故宫的文化之深厚,显然不仅在开放越来越多的建筑,而是故宫馆藏的无可匹敌的文物,如果在文化传播中不能更好地展示这些文物遗存,那故宫所展现的只是遗址而已。
“网红”有过气的一天,而“经典”永流传
从现代科技角度来看,故宫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和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如“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借助AI、VR、语音识别等多种先进技术,让游客跨越时空的局限进入虚拟世界去了解养心殿的历史和文物。传统文化遇见当代科技相互交融并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为游客打造了一场感官盛宴。
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如以故宫藏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歌曲《丹青千里》一上线,便获得大量好评。
故宫的传统文化自有其气质所在,既不应该以“高冷”的形象将自己固化显得不近人情,但也不宜过分包装渲染成为所谓的“网红”。“网红”总有过气的一天,而“经典”却永不过时。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应该是双向的输入与输出,科技不仅要保护文物,延续发展传统文化,也要更好地赋能文化传播,让深层次的传统文化魅力得以展现。借助现代科技拉开历史的帷幕,用数字信息唤醒文化的记忆,而非仅仅停留于炫技博得游客一时眼球。文化借助科技的翅膀展览故宫的文物,文创产品要融入现代生活气息来展现故宫文化传统,甚至让故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做到文化生活化。现代科技应作为辅助技术在夜色下帮助人们发现故宫的别样韵味,为游客体验故宫的文化营造特殊环境,体验更高层次的艺术感和文化情怀,而不是在漫天灯光消散后在游客回忆中留下故宫孤独的背影。
文旅融合:将对文物的尊重与敬畏放在首位
从文旅融合角度来看,要做到能融则融。当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我们不仅需要“远方”的魅力,也需要“诗”的情怀。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文化高度,应将对文物的尊重与敬畏放在首位,坚持有所融有所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