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仿古牌匾成为西安书院门一道风景线
西安体育馆南路的门头清一色“红底黄字”
西安高新大都荟的广告牌,个性十足、风格迥异,成为一道城市景观
开店整20年,李福运的拙玉书店首次迎来了“大变脸”。除了更换门头牌匾,一改守旧而过时的装饰之外,书店还首次拥有了一套全新的视觉识别系统、一个商业LOGO、一套文创产品。
3月25日,三秦都市报的独家报道,引发了广大网友和读者的关注。“一间旧书店的改造,感动了爱读书的西安人”,书店看似简单的“变脸”背后,包含了人们对于城市商业门头牌匾的关注——城市发展没有旁观者,作为城市规划和商业氛围的一部分,门头牌匾的设计改造,如何兼顾“整齐规范”与“特色个性”的平衡?
更大的启发意义或许在于,招牌之于店铺,不仅是装饰物,更是商业文化——它是一座城市文化内涵、审美眼光的标签,传递着更独特、丰厚的精神价值。
走访
不少街道“千店一面”
除了高楼,似乎没有什么比广告招牌更能代表人们对一条街道、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了。
今年3月24日,有网友发帖称,上海静安区某街道路边的店铺,被整体换成白字黑底的招牌。从网友发的照片看,更换招牌后的街道,的确做到了整齐划一,但气氛格外凝重,几乎沦为笑柄。
次日,静安区有关部门表示:诚恳接受网友意见,责成有关部门整改。事实上,类似的新闻,近年来曾在全国的不少城市都出现过,它背后的逻辑也很简单:整齐划一的商业广告牌,可以提升市容市貌,从视觉效果来看秩序井然。
记者连日来走访了西安市的很多街道,统一风格的广告牌匾并不罕见,不少街道都有“千店一面”现象,不论是饭馆还是中介,甚至汽修店,门头牌匾全部都是一个风格,连字体样式、字号大小、颜色也是一致的。
在万寿中路附近的一条街道上,路边一排商店的门头牌匾清一色黑底白字,看上去毫无美感。“的确有点简陋。”附近一位市民说,统一的门头牌匾,会降低顾客和社会对不同门店、品牌的辨识度,磨灭了商家多元化经营的特色。
在体育馆南路与文艺路十字,路边一排商店包括百货店、肉食店、水果店、修车行、彩票店的招牌,全部都是红底黄字,有的连字体和字号大小都一模一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比如在高新大都荟,风格迥异、不拘一格的广告牌设计,让现代快节奏与休闲慢生活完美融合,优雅从容与前卫时尚的交相辉映,成为一道独特的“颜值风景线”。
比如在书院门,各种仿古牌匾琳琅满目,与文玩、字画交相辉映,为城市保留了一丝精致、古典、温文尔雅的趣味。
现状
沿街商铺门头牌匾风格须统一
2006年颁布实施的《西安市门头牌匾管理暂行办法》,曾对门店牌匾的设置方式、位置及尺寸、色彩以及材质选择等作出了详细规定。
根据《办法》规定,门头牌匾的设置,需要“在不导致次生污染的前提下应达到整齐划一、上下平齐、色彩协调、两线一面、安全规范的整体要求。”
此外,对于历史文化街区需设置门头牌匾的,“应先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保证整体环境协调,按照统一规划进行设置。”
2018年4月25日,《西安市建筑物外立面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沿街商铺门头牌匾和广告形成统一风格”被作为三项整治内容之一。
记者采访发现,今年3月26日,甘肃兰州市发布了《兰州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管理导则》,明确提出在门头牌匾统一提升改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各商铺原有特色和风貌,体现文化和美感”“切勿千篇一律”。
正学街是西安老城区极少数保留至今的老街道,尽管只有200多米长,但林立的锦旗、招牌和灯箱,成为独具特色的地理坐标。
“西安的文化氛围很深厚,很多商家喜欢挂一个木牌匾,请书法家写几个字刻上去,这是很珍贵的文化。”一家刻字店老板刘先生对招牌广告的制作情有独钟,他坦言,招牌实际上代表着品牌,代表着店铺的发展与传承,“百年老店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其招牌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识别系统,牢牢地印刻在顾客心中,成为品牌的代名词。”
声音
统一规划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在我国漫长的商业文明中,招牌、广告牌曾是一道重要的风景,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