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经销点门口罗雀,两亿辆旧款电动车淘汰在即,近万家企业迎来生死攸关的转型挑战——这是《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通称“新国标”)正式开始执行的第30天,它在短短一个月以内,改变了自1999年以来固化下的电动车生产、使用习惯,是几年来交通出行领域最大变革之一,对电动车行业来说,也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节点。
新国标正式执行之前,我国电动车的生产依据于1999年发布的《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通称“旧国标”),生产标准划分为“否决项”,“重要项目”和“一般项目”三大类,后两项只需要部分指标合格,即可判定为达标。
非强制性的判定标准,让电动车从生产到改装上都有了极大的操作余地,加装电池、放宽限速、车身厚重……大部分电动车性能实际上都大大的超过了规定性能,电动车游走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管理的边缘地带,成为道路安全中的“不定时炸弹”。此时,一份规范、约束力强的电动车生产新标准是行业发展的迫切之需。
新国标的出现,除了通过补充完善防火、阻燃、充电器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加强了电动车安全性以外,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正式明确了电动车的非机动车属性,确定了其使用范围和路权规则,杜绝了“以机动车性能享受非机动车权限”情况。而新国标中的另一项亮点——“防篡改”政策,从车辆生产的源头防止产品出厂后进行改装,是防范“超标车”再次出现的有效措施。
新国标的目的在于兼顾出行效率、出行安全和道路的通行秩序,确保所有道路交通参与方的共同利益最大化。但对电动车使用者来说,从自由到约束,使用体验下降是必然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新国标中要求电动车最大时速25km、电压不能超过48v、整车质量应当小于或等于55kg、电压不能超过48v、强制安装脚踏板几点规定,让习惯了机动车效能的用户认为新国标电动车是一种“退化”,新国标的推行普及并不是那么容易。
新国标下的三方困境
新规变动太大落地困难,民众不认可,虽然新国标已经施行一个月,但效果不是太好。无论对于消费者、企业、政府哪一方而言,新国标都使他们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并且急需一个解决方案。
在贵州务工的李先生去年毕业,花780买了一辆二手电动车用作通勤,现在用了不到一年就迎来了新国标的发布,“现在叫我换辆新国标电动车,得用光我全部存款”。和李先生一样,对于大部分使用电动车出行的人来说,花费几千元替换新国标电动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限制续航里程、车速、车身重量让电动车的使用场景大大受限,导致用户很难决定购买电动车,但出行需求又客观存在,并且随着过渡期结束,人们急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电动车行业来说,新国标的完全强制为如今电动车生产环节套上了“紧箍咒”,曾经合规的“旧标”电动车,超过九成将被淘汰。过往的价格战之路已经走不通,技术成为电动车企业是否能存活的硬指标,电动车行业面临重大洗牌。长期来看,这是电动车行业整体发展必须面对的一次阵痛,但短期内上亿辆库存旧标车辆的处理和新车销售困难的问题,也给电动车企业带来巨大考验。
新国标造成了民众购买难、企业存活难的困境,人民和企业配合度极低,这让政府在新国标的实际推行中陷入僵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副司长孙会川在“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即表示,“在传统的电动车零售市场。我一路看下来,无论生产企业还是销售企业,弥散着浓浓的观望态度。生产企业虽然表示积极执行新国标,但我了解下来,生产企业这种老国标的生产,很多是到上个月停止。现在新国标的车出来了,但在市场上看,无论无锡的大市场还是临沂的销售市场,几乎摆满老国标的车,新国标在一些少数几个店里有几个点缀。”
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新国标制度执行上的阳奉阴违。杭州庆春路、小营巷等街道的各家电动车门店,依旧可以购买到严重违规的超标电动自行车,销售人员以100元一辆的价格帮助用户上牌,为超标车辆临时加装脚蹬子、改换轮胎,轻松拿到新国标3C牌照后,直接在车管所门口拆卸替换了回去。
电动车行业如何助推新国标
结合新国标开始执行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各地出具了针对地方具体情况的电动车管理政策,如拉长过渡期,发放临时牌照,进行旧车置换。但面对在三方困境下停滞不前的局面,电动车行业想要加快推进新国标普及,还需要一剂强力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