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时代,语言文字当是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抚今追昔,历史的车轮总会在字里行间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文字的变迁也在响应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并与之同频共振。可以说,语言文字折射并记录时代,同时也为时代所重塑和改变。
殷商的甲骨文,证实了一个王朝的存在,并烙刻下诸多与国运生死攸关的大事;秦朝的小篆,见证了一统江山的恢宏,并因为“书同文”的国策实现了从多元向一元的转变;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记录了救亡图存的革命者为探寻出路而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的历史,并在新文化运动的号召下焕然一新,顺应时代大势所趋。所以,要想真正读懂一个时代,应先从读懂它的语言文字开始。
当今时代,语言文字的形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网络语言如同显微镜、透视仪,以敏锐的视角聚焦社会话题,在不同层面折射国人的社会心理状态,并以跳跃多变的形式与社会融合互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语言产业,致力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输入、大数据检索等高科技产品,以其专业化、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创造着与语言相关的财富。时代之新,为语言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蓝海,也见证着语言形式在不断丰富,现代人创造力的源泉在不断奔涌。
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一般,语言文字有新气象,也不可回避新问题。
网络语言形式的丰富不可否定,但在无边界、无底线之下任意泛滥,随意解构、歪曲语言的本意就应该受到指摘,并逐步得到修正。野蛮生长的网络语言一方面将现代人情绪的消极面恣意放大,强化部分人的焦虑心理,污染网络环境;另一方面也在随意地扭曲语言文字的原意,潜移默化间降低甚至诋毁了语言文化的内涵和其内在思想深度。同时也要看到,对语言原意的曲解形成了对语言纯洁性的损害,语言使用失范、失规,语言表达简单化、同质化等问题一再出现且难以纠正,必然影响语言的生命力,让规范的、干净的、诗意的语言在生活中越走越远。
语言必然随时代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也极有可能出现片面的强化或局部的消解。这种情况,归根结底遭遇的还是如何对待语言文字多样化的问题。时代的丰富性造就了语言文字的多样化,但语言的个性与共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应该在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下共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语言生态。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但也应有意识地为维护语言的规范与纯洁做出努力。唯有这样,才能紧跟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为时代的发展鼓与呼,也为我们的今天留下清晰的写照,让后人看得清楚一些。
(责编:盖纯、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