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校用餐吃什么、能否吃饱、营养够不够、味道好不好,牵动无数家长的心。日前,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规定》明确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由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规定》自4月1日起施行。陪餐制度推行以来,各地各校是如何推动落地的?陪餐制度究竟陪出了什么?中国教育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陪出“舌尖上的安全”
从菜品种类到打饭时间,食堂每一个细微的改变都被看在眼里。
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贞白中学食堂,每到用餐时间,经常可以看到校长周守勤和学生一起用餐,师生边吃边聊,聊伙食、聊学习、聊生活,畅所欲言,气氛轻松愉快。
周守勤介绍,该校形成了“食堂三餐,校长、家长和老师与你有约”的常态陪餐制度。学校膳委会明确规定,每日三餐,实行校长等行政人员、家长、值周教师轮流陪餐(餐费自理),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营养供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如何把食堂的大锅饭做得安全又美味”是青岛福州路小学校长赵妤在陪餐中常常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成立了“家长膳食委员会”,让学校的食堂打开天窗说亮话。赵妤认为,保障校园师生用餐安全,“陪”和“监”必须同向而行、形成合力。该校在制度执行层面不打折扣,家长委员会、校长、分管校长及总务主任等在各个环节加强监督,从食品源头、采购到加工制作等全过程建立真正有效的监管机制。
福州路小学还建立了学生用餐家校沟通机制。周一红烧鸡翅根、青椒土豆丝;周二孜然肉片、芹菜肉末粉条……学校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各班家委会微信群、QQ群,会征集家长们的意见建议,并于每周五下午定期公布第二周的午餐菜谱,方便家长及时了解。
同时,每周一到周五都有家长走进食堂陪餐,查看原材料进货渠道是否正规、是否新鲜、糖盐酱油等调味品是否在保质期内,清洗、切配、烹饪流程是否规范等,并对当天的菜品、服务进行评价,现场督促食堂改进各项服务。从菜品种类到打饭时间,食堂的每一个细微的改变都被家长们看在眼里。
“陪”“监”同行,让福州路小学食堂收获了很多家长的赞扬:“太好吃了,我也来加菜了。”“今天的菜真好看,红的、绿的、黄的都有。”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游浩方对学校制定的家长陪餐制度也赞赏有加:“看到外地发生校园食品安全事故的消息后,还是禁不住有些后怕和担心,如今推出了陪餐制,让校领导、家长等与孩子们一起共进午餐,这对供应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陪出“妈妈的味道”
让家长在学校餐厅务工,食堂里的饭菜多了份“妈妈味儿”。
中午11:50,下课铃响过,河南省周口市文昌中学校长朱贵华和学生一起走进餐厅排队用餐。“从我做起,从学校每一位班子成员做起,与学生共同用餐,守护好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朱贵华说。
早在2013年学校成立之初,文昌中学便将教师陪餐制作为学校规范化管理的一部分全面推行。“老师和学生同吃‘大锅饭’,既让家长放心,也拉近了师生距离。”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文昌中学教师王海慧颇有心得,在学生就餐的一言一行中,她总能为班级管理找到好方法。
在推行陪餐制度的同时,文昌中学还启动了“唤妈妈回家”工程——餐厅所有服务岗均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让家长在孩子身边务工,食堂里的饭菜多了份“妈妈味儿”,餐厅管理实现了“家校共建共享”。
“我们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比什么都重要。”学生家长张冬静感慨地说。原来,迫于生计张冬静不得不常年外出打工,到文昌中学餐厅工作后,每天都能陪伴孩子,让她很欣慰。
为确保餐厅食品安全,学校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从操作环境到个人卫生,从食堂管理到食品加工,从原料采购到食品处理,从普通员工到食堂区域负责人,每一项制度、每一个环节都责任到人。学校还成立了由家委会成员组成的餐厅管理委员会,对餐厅食材的选购和加工等进行全程监督。
“孩子以前吃饭很挑食,不按时吃饭,喜欢吃方便面、辣条等垃圾食品。没想到入学短短一个月,孩子回家后不仅自己很少吃零食,还督促弟弟按时就餐,饭后主动清洗碗筷。”高一(17)班学生刘萌的母亲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