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为何走红?

 2019-04-13 09:14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 橙子

4月的北京,徐徐微风吹起人们对春天的向往。

不经意间,一部大型现代荆州花鼓戏为首都再添几分春意。

4月10日19:30,《河西村的故事》在北京保利大剧院精彩上演,现场座无虚席,1404双明亮专注的眼瞳仿佛闪亮的星星,让整个舞台流光溢彩、夺目绚烂。

大幕落下,余音绕梁,全体观众起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开……是夜无眠,不少北京市民的朋友圈瞬间被刷屏。

4月11日晚,闻风而动的京城戏迷们直奔保利大剧院,力求先睹为快。

火的岂止是北京?从武汉到孝感,从荆州到鄂州,从湖北到江西,从湖南到河南,目前该剧已在全国各地演出30余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并代表湖北省唯一舞台艺术作品入选了2019年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参评剧目。

讲得真,再现乡村振兴的潜江实践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好戏,我到潜江调研的时候,就曾去过戏中提到的小龙虾繁育中心。”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现场观看演出,并与演职人员亲切握手后,感同身受地说。

《河西村的故事》正是围绕潜江市虾稻产业发展这条主线,以“虾稻共作第一村”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的发展变革为原型,通过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故事,折射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乡村巨变。

该剧取材于现实生活,有着浓郁的湖北风格、潜江印记,也是一个个乡村振兴故事的缩影。北京观众鲍邦协看完戏后评价:“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将潜江虾稻特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搬上舞台,艺术地再现了潜江因虾而富、因虾而美、因虾而名的故事,用戏剧艺术为龙虾扬名,为潜江扬名,使观众在看戏中不知不觉地认识潜江、了解潜江、向往潜江、爱上潜江。”

业界专家对《河西村的故事》乡村振兴内涵给予了肯定。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表示:“这部戏既秉承了曹禺戏剧精神,又融合了当前新农村建设发展,诉说了身边的动人故事。以‘绿色、青翠、鲜活、青春’为基调,有独特朴实的乡土气息。”著名剧作家赵瑞泰指出:“该剧有新意、有人物、有故事、有生活气息,是十分难得的农村现实题材的戏剧。”

作为全国知名的小龙虾之乡,潜江市大力实施全域乡村振兴计划,围绕虾稻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综合产值230亿元,带动10万人致富、2万人脱贫、3000人回乡创业。“与其说是河西村的故事的感人至深,不如说是潜江的乡村振兴故事令人振奋。《河西村的故事》之所以走红,就是因为紧扣了时代主旋律,契合了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宏大主题。”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深有感触地说。

编得巧,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

“三十年河东啊,四十年河西……”在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虾稻良田的大幕映衬下,一幅具有浓郁荆楚民间生活气息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和演员丰富的唱腔变化,观众情绪渐入佳境,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仰头大笑、时而满眼泪光……被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

近两个小时的演出,浅观——诙谐幽默的台词、灵动悠扬的唱腔、深情并茂的表演、跌宕起伏的剧情令观众笑到捧腹又满目泪光。深品——从人性的细腻变化、时代的纵深跨越,深层挖掘出改革变迁对农村人民生活改变、情感归属的种种影响。

整个剧作震撼厚重,耐人回味。“我第一次看荆州花鼓戏,就被剧情深深地打动了。编剧逻辑性非常强,演员表演非常精彩,感情十分饱满,唱腔很有穿透力,没想到一个小地方也能有大制作,为《河西村的故事》点赞!”观众程永激动地说。

60多岁的资深戏迷朱刚饶有兴致地说起观看这部剧的感受:“我长期生活在北京,看过各个地方来北京展演的130多部戏剧。《河西村的故事》这部戏很新颖,能把乡村爱情故事搬上首都的舞台,很不简单,特别是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为地方戏剧走出困局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子。”

优秀的剧目,离不开优秀的剧本。从去年3月开始,包括国家一级编剧周慧在内的主创团队就深入潜江基层,走访创作原型,收集创作素材,足迹踏遍熊口镇、华山公司等各个角落。

周慧回忆说,河西村的原型赵脑村以前是个水凼子、穷窝子,是出了名的“光棍村”,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成为了我国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其美丽富饶的新农村新风貌,令人震撼,令人振奋,正是这种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激发他为人民书写、为时代讴歌的创作热情。

CopyRight(C)2019 中国汽车导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6022599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中国汽车导报网观点|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
中国汽车导报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