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何在?

 2019-04-11 17:37  来源:网络整理  责任编辑: 橙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已经创造而且将继续创造更大的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却始终没有停止过。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越来越大,所谓“金融地产崩盘论”“中等收入陷阱论”“制造业竞争力丧失论”“人口红利消失论”等陈词滥调又开始出现。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由来已久,但是这些论调往往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面前“崩溃”,也让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大师”和“预言家”们无地自容。那些一再唱衰中国经济的“大师”们,是否真的了解中国经济呢?是否对支撑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打破他们“预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呢?这恐怕才是认识中国经济、研究中国发展之谜的“人间正道”。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市场的作用,市场就如同“法术”一样“变戏法”似的推动着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又离不开政府、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否则,市场就会像“锡封”被揭开的“撒旦”那样横冲直撞,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如何精巧的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是对人类社会治理智慧的挑战。因此,“政府—市场”关系也成为了经济理论流派、经济政策制定中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而事实上,适合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同国家或者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选择的“政府—市场关系”是不同的。

  世界上没有市场经济的“标准模式”和“样板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游戏规则”,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撑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将是世界市场经济模式的崭新探索和尝试。

  坚持积极有为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挥好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优势。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差异很大,各国宏观调控力度、手段也不尽相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鲜明特点就在于宏观调控的手段多、力度大,既保证了宏观经济稳定,从长远发展角度调整经济布局,同时又在微观层面上激发经济组织和经济细胞的活力,将社会主义的公平公正原则同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紧密结合。首先,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注重按劳分配,使经济运行更为高效。其次,国家适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中期长期规划、以及每隔五年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从而使得国家经济发展具有了极强的前瞻性、主动性,能够做到提前规划、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最后,国家能够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着眼,相对自主和强有力的进行宏观调控,而不会受制于特定的阶级阶层,更不会被特定的利益集团所“俘获”和“绑架”,从而体现出宏观调控的自主性、整体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所具有的上述特征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具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优势。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中不断走向完善。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由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迈出了坚实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进一步彰显。

  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要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当前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不断推进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发育,推动要素更加自由、通畅的流动,从而更好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过程中激发市场活力、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家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离不开有为政府、有效政府的作用发挥。政府要善于建立正常的政商关系。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同私营企业主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所谓“清”,就是领导干部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政府要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服务。规范政府市场监管行为,特别是要依法行政、依法对市场进行监管。

CopyRight(C)2019 中国汽车导报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6022599号
网站所刊载信息全部转载互联网,不代表中国汽车导报网观点|如有侵犯到您权利,请联系站长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
中国汽车导报网仅作为用户获取信息之目的,并不构成投资建议。